全国服务热线: 0898-08980898

上一张 下一张

联系AG真人

全国服务热线:
National Service
Hotline:

0898-08980898

  • 手机:15200006666
  • 电话:0898-08980898
  • 邮箱:szguangfu88.com
  • 地址:广东省清远市

科普知识

科普创新需要优秀传统文化滋养

发布时间:2024-09-23 07:44:26 点击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其诸多重要元素、思想及其对真理的追求和对实践的重视,都是科学普及和科学素质建设所需要的重要精神特质。新时代科普工作要善于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推动科普工作创新性发展。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科普工作创新发展的营养和力量,关键在于深入挖掘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以丰富科学普及和科学素质建设的精神内涵。

  例如,“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和“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的是个人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为我们提供了科学普及和科学素质建设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追求真理和注重实践的重要指导原则。

  “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和“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强调的是整体性、协同性和人民性,提供科学普及和科学素质建设的胸怀格局和道义境界。这些思想观念鼓励我们关注整个社会的发展,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共赢,有利于推动科学普及和科学素质建设的全面发展。

  “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和“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这些思想强调的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以及友好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为我们提供了价值观念和实践策略,引导我们在科学普及和科学素质建设中注重社会公平与正义,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ag真人官方官网

  由此可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可以更好地推动科学普及和科学素质建设的发展,为社会进步、增进人民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在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有着丰富的科学文化和技术发明创造,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推进科普工作创新,要将科技元素和文化元素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科普作品。其中要注重挖掘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如古代哲学思想、中医中药学、天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应用领域,更好地将其转化为现代科技知识体系和科学思想及方法的一部分。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创作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科普产品或活动等,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传统文化,推广和传播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

  科普创新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是推动科学普及和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这一方面,应该加强科普创新与文化传承的政策支持,加大对科普创新与文化传承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各方力量积极参与科普创新与文化传承工作。促进科普创新与文化传承的资源共享,实现各类科普资源、文化资源的互联互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科普创新与文化传承人才的培养,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为科普创新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提供人才保障。加强对科普创新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的理论研究,探索科普创新与文化传承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科学普及贯穿教育、科技、人才建设,应充分发挥其贯通联动作用,使之成为教育改革的“点睛之笔”,科技创新的“支撑之基”,创新人才的“成长之力”。应该将科学普及与教育改革、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着力加强科学思维养成,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教育现代化,培养高素质创新大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要着力构建政府、社会、企业等协同推进的科学普及工作体系,带动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理念变革、制度创新、体系完善、机制优化、内容丰富、方法改进以及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以高质量科普助力统筹推进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改革发展,促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科技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打造新质生产力。

  在科普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建设具有中国气派的科学文化,以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坚定创新自信、文化自信,大力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澎湃动力。开创新时代科学文化建设的中国气派,展现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技术、教育、文化等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及其中国特色和风格。在世界科技文化舞台上,彰显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和文化底蕴,推动新时代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文化品牌,提升国家软实力。建立健全科学文化政策体系,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科学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推动中外科技文化互学互鉴,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1994年北斗系统工程立项至今的30年间,几代北斗人栉风沐雨、接续奋斗,坚持自主创新、分步建设、渐进发展,走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有源到无源、从区域到全球的中国特色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道路,为更好服务全球、造福人类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金秋九月,丰收的喜悦洋溢在田间地头。无人机、无人驾驶、云计算等“技术活儿”正在神州大地上描绘着一幅绚丽多彩的“现代耕耘图”,让大国粮仓更丰盈。

  9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四。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多模态地理科学大模型“坤元19日正式发布,这是全球首个多模态地理科学大模型,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研发。

  卡塔尔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科学家通过分析391名志愿者的血液、尿液和唾液样本中的数千种分子,绘制出人体及其复杂生理过程的分子图。

  (记者付丽丽)世界气象组织(WMO)近日发布的最新通报显示,今年9月至11月出现拉尼娜现象的概率为55%,而今年10月至明年2月出现拉尼娜现象的可能性会增加至60%,厄尔尼诺现象在此期间再次发展的概率微乎其微。

  在中国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40周年之际,我国决定面向世界各国开放12个核科研设施和实验平台。

  我国目前海拔最高的人工影响天气观测平台——中昆仑山顶人工影响天气云水资源综合观测系统平台日前已完成验收,正式投入使用。

  日前,清华大学戴琼海团队在《细胞》上发表最新工作成果,宣布新一代介观活体显微仪器RUSH3D系统的问世。

  中央宣传部日前追授杨士莪同志“时代楷模”称号,集中宣传了他的先进事迹。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上,宣读了《中央宣传部关于追授杨士莪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他先进事迹的短片。

  将为我国下一代星地海量数据传输体系规划和我国新一代卫星地面站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9月上中旬,本报派出多路记者参与“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雪域高原焕新貌”调研采访活动,记录下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西藏实践。

  “水库总库容22.49亿立方米,相当于360个西湖。”站在160多米高的大坝上,中核集团新华发电新疆叶河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孟涛一脸自豪。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中国气象局能源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已于近日正式启动。实验室依托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三家单位组建,并设有学术委员会。

  眼下,在红河哈尼梯田元阳核心区的阿者科村,梯田即将迎来收割,不时能听到村民们在家里磨镰刀的声音。梯田红米、稻田鱼、鸭蛋等当地绿色特优产品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产业的发展让世界遗产品牌惠及当地群众。

  一项新研究称,海洋鱼类的灭绝风险远高于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初步估计,从2.5%增加到12.7%。法国蒙彼利埃海洋生物多样性、开发和保护部门研究人员称,IUCN撰写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覆盖了超15万个物种,指导全球各地保护最受威胁的物种。

  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了解到,该台恒星物理研究团组和天文技术实验室近期基于机器学习,合作开发了快速计算恒星—行星系统潮汐演化的方法。

  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上,发展中部地区地理标志特色产业,对于促进当地乡村全面振兴,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据《全国科技小院发展报告(2024)》显示,自2009年第一个科技小院成立以来,科技小院数量快速增长、参与主体愈加丰富,目前全国已建成1800多个科技小院,157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参与其中,参与专家达2700余名、入驻研究生1万余名。科技小院发展模式日益成熟,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组织力量。